来源:中国新闻网。
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。开幕式结束后,举行了“部长渠道”采访活动,邀请国务院有关部委负责人接受采访。
经济日报记者。
您好,黄部长,2023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发出了积极信号。在当前形势下,生态环境部将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底线,同时服务和保证高质量的经济发展?谢谢。
黄润秋,生态环境部长。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、相辅相成的。近十年来,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大幅下降,同时经济总量年均增长6.5%。在污染物减排方面,近十年来,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减排了84%以上、58%,北京二氧化硫浓度以个位数微克计算。PM2.连续九年下降57%,重污染天气比例仅占1%左右。根据最新的调查结果,人们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超过90%。所有这些情况表明,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,还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,促进高质量发展。另一方面,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化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。因此,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上,统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。一方面,要支持服务,确保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;另一方面,要保持生态环境底线,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。
从环境影响评价领域来看,去年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决策部署,确保能源、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环境评价要素。去年,生态环境部批准了180个涉及1.9万亿投资的重大项目。我们指导地方政府审批涉及23.3万亿投资的12.3万个项目。这些都有助于稳定经济,促进发展。
我们的做法主要是“123”,“1”是实施一套政策,我们出台了相关政策,建立了一套创新的政策体系,包括类似项目捆绑审批、规划环境评价和项目环境评价协调等创新机制,确保环境评价审批的高效率。“2”是两种畅通的机制,一种是环评审批的绿色通道,主要针对重大项目。二是通过远程在线帮助、解疑解惑,提高基层治理能力,帮助中小微企业提高环境管理能力。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环境影响评价效率。“3”是实施三个分类账,即国家、地方和外商投资三个方面的相关项目环境评价管理分类账,提前干预,定期调度,共同推动这些项目的实施。
在新的一年里,我们将继续充分利用“123”政策,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加强环评因素的保障。同时,也要强调保持底线,这方面有“345”的考虑。所谓“3”,就是保持“三条底线”。:一是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,这是一般要求;二是依照法律法规,法律法规和标准刚性,不能移动,底线不能打破,特别是对一些重大、恶劣的违法行为,我们将认真调查和处罚,永不容忍。第三,生态环境质量只能达到好的底线,不能变差。“四”就是把“四道关口”做好:一是环评审批准入关,包括规划环评、项目环评,包括前期“三线一单”区域准入。二是排污许可证。第三道关、第四道关是兜底,监督执法和监督问责。“五”是关注“五类项目”的重点,哪五类?例如,涉及“两高”项目和生态敏感项目,将排放相对较高的工业项目转移到中西部地区,以及涉及水圈地的公园项目,以及人民和社会反映强烈的项目。严格审批和检查这些项目。
谢谢。 (根据网络直播文字整理)。